当前位置: 主页 > 西宁生活网 > 资讯 >

走进“ABA”应用行为分析(一)——行为的功能!

来源:互联网 2021-02-26 15:28:15  阅读:-
导读: 

应用“ABA”给孩子做干预,已经成为家长们的共识,但大家是否知道,没有一种干预方法叫“ABA”。所谓应用“ABA”,应用的是ABA原理。目前实证有效的干预方法,大多都是基于ABA原理。因此,要想正确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干预,必须掌握一定的ABA原理。

走进“ABA”应用行为分析(一)——行为的功能

“ABA”全称是应用行为分析,因此,我们今天就先来说说“行为”。

什么是行为?简单说来,行为是个体展现出来的,所以一群人展现的不能称作“行为”。比如,“一群孩子在参观动物园”,这就不是对行为的描述。“小明在吃苹果”,“吃苹果”是行为。行为是有机体展现的与环境的互动,因此可以应用“死人定理”来判断个体展现的是否是行为——死人能做到的就不是行为。

大家想想,“不说”、“不哭”、“不拿”、......这些都是行为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对孩子的行为干预中家长经常把行为判断误,“说”、“哭”、“拿”是行为,而前面加上“不”,就不是行为了。给孩子做问题行为干预,首先要正确判断孩子的问题行为是什么。

人在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无论是恰当的还是不恰当的,这些行为都有其功能,通常行为的功能有四种:获取实物(或活动)、获取关注、逃避、自我刺激。

获取实物(或活动)

孩子展现出某个行为是为了得到某个物品,或进行某项活动,这个行为可以是恰当的,也可以是不恰当的。比如,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吃饼干。”孩子说话的行为是为了得到饼干,这是一个恰当的行为。另一个孩子躺地上哭闹,妈妈给他饼干后,他哭闹停止了。这个孩子的哭闹行为也是为了得到饼干,这是一个不恰当的行为,并且妈妈的做法会使孩子以后想吃饼干就躺地哭闹,这样他就能获得饼干,这个不恰当的行为会因此得到维持。

获得关注

孩子展现出某种行为是为了得到他人的注意力。孩子可以用恰当的行为得到他人的注意力,比如用口语打招呼,拍拍某人肩膀等等;也可以用不恰当的行为得到他人的注意力,比如拽他人头发,打人,吐口水等等。这里说明一点,孩子的行为功能有时是获取正向注意力,有时是获取负向注意力。如果孩子是为了获取负向注意力,他打人、吐口水的行为得到他人的斥责,那么他的行为功能就实现了,这个不恰当的行为就获得了维持。

走进“ABA”应用行为分析(一)——行为的功能

逃避

孩子展现出某种行为是为了逃避教学任务或者拒绝执行老师或家长的指令。同样的,孩子可以使用恰当的行为,如口语“我想休息了。”也可以使用不恰当的行为,如扔教具、哭闹等等。如果在孩子发生不恰当的行为后,老师或家长就停止了他的学习任务,那么下次孩子不想学习了就还会哭闹,孩子的不恰当行为就得到维持了。

自我刺激

孩子展现出某种行为不是为了以上三点,而是为了获得自身的某种感官享受。通常这样的行为没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但经常发生在孩子独处、无所事事的时候。自闭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外观多种多样,比如晃手、眨眼、转圈等等。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用恰当的行为来实现功能。我们希望孩子在想吃饼干的时候能对家长说“我要吃饼干”,而不是哭闹;希望孩子在不想做作业的时候对我们说“我想休息一下”,而不是扔作业本,吵闹;希望孩子在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能挥挥手说“你好”,而不是揪住别人的头发不放。

要做问题行为干预,首先我们要知道问题行为的功能,这就需要进行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

行为的功能评估方法通常有量表、访谈、描述性评估和分析、结构分析、功能分析。量表和访谈虽然是功能评估的常用方法,但它们是间接评量行为,通常仅能提供形成初步行为功能假设的一些信息,还需要做进一步验证,因此一般不建议作为功能评估的主要方法。

能确认行为功能的是功能分析,功能分析通常需要具有较高ABA专业知识的人来执行,普通老师或家长通常无法正确执行。我们比较常用的是描述性评估和分析,如ABC连续记录法、ABC叙事记录法以及散布图。这三种方法都是直接观察行为,虽然得出的仍是行为功能假设,但是通常可以得出具有较高相关度的行为功能假设。当然如果有必要的话,还是需要做功能分析。

ABC连续记录法、ABC叙事记录法以及散布图的使用方法中都会涉及到行为的前事和后效,因此下一期我们来讲讲“行为的A-B-C”。

走进“ABA”应用行为分析(一)——行为的功能

本文来自深圳长和大蕴公众号,更多疑问可详询深圳长和大蕴工作人员。

推荐阅读:杭州热线

 

(正文已结束)

(编辑:喜羊羊)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